【點擊右上角加'關注',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】
本公眾號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,如果您還未關注,請點擊上方藍色「中國中醫」進行關注
「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而知之謂之巧。」中醫講究四診合參、辨證論治,四診就是望聞問切。說到中醫的四診,就不得不提及中醫問診《十問歌》即「一問寒熱二問汗,三問頭身四問便,五問飲食六胸腹,七聾八渴俱當辨,九問舊病十問因,再兼服藥參機變。婦女尤必問經期,遲速閉崩皆可見。再添片語告兒科,天花麻疹全占驗。」。
它很好地總結了中醫問診的要領,提示醫生要通過全面的四診合參,綜合性的進行分析診斷,最後來判定病症。
大眾學習中醫問診《十問歌》,可了解一些中醫問診知識,也會對就醫起到指導作用。
一問寒熱二問汗
問寒熱 寒熱是辨別患者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。
「問寒熱」指詢問患者是否感覺怕冷或發熱。「寒」可分為:遇風覺冷,謂之惡風;自覺怕冷,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緩解,謂之惡寒;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緩解,稱為畏寒。「熱」包括體溫升高,或體溫正常而自覺全身、局部發熱。
中醫又根據寒熱之間的關係進行分類,以此細緻辨別疾病,患者也可根據以下表現看看自己屬於哪種癥狀:惡寒發熱,指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;只感覺冷而不發熱,稱為但寒不熱;只感覺發熱而不怕冷,則為但熱不寒;寒熱往來,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。
問汗 汗能反映人體陰陽和表裡兩方面變化,「問汗」主要診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、時間、多少等。
表證辨汗:表證無汗多為外感風寒;表證有汗為表虛或表熱證。
里證辨汗:汗出不已,動則加重者為自汗,這類人多為陽氣虛損;睡時汗出,醒則汗止者為盜汗,多屬陰虛內熱;身大熱而大汗出,多為里熱熾盛;先惡寒戰慄,繼而全身大汗者為戰汗,多見於急性熱病;汗出身熱、煩躁不安、脈來急促,為邪盛正衰之危候。
局部辨汗:頭部出汗可能是由於陽熱或濕熱;額部出汗,脈微欲絕,為元陽離散,虛陽浮越之危象;半身汗出者,無汗部位多為病側,可因痰濕或風濕阻滯,或營衛不和,或中風偏枯;手足心多汗,多因脾胃濕熱,或陰經鬱熱所致。
三問頭身四問便
問頭身 頭痛有虛實之分。頭部脹痛、刺痛、固定痛等多屬實證;頭部空痛、隱痛多屬虛症。頭暈亦分虛實,實證大多由肝火、痰濕、瘀血所致,虛證多由氣血虧虛或腎虛精虧所致。在出現頭痛、頭暈癥狀時,總會有其他伴隨癥狀,我們可以通過伴隨癥狀區分寒熱虛實。周身、四肢為十二經絡循行之處,氣血之所榮,所以周身、四肢異常也反映了疾病的寒熱虛實。若自覺身體困重乏力,伴見舌苔膩等濕滯之象,這大多是因為水濕泛溢所致;若身重疲乏,多為肢體筋絡失於濡養所致。
問便 「二便為一身之門戶」。大便的排泄與脾胃受納運化、腎陽溫煦、肝的疏泄、肺氣肅降都有密切關係。小便的排出,與腎的氣化、脾的運化、肺的肅降以及三焦通調有關。所以,「二便為一身之門戶,無論內傷外感,皆當察此,以辨寒熱虛實。」
臨床問二便,主要詢問二便次數、便量、性狀、顏色、氣味以及排便時間、排便時的感覺和有無伴隨癥狀,這些方面的變化提示患者的寒熱虛實演化,如果發現異常必須引起重視。若見小便色黃赤而短少者,多屬熱證;尿色白而清長者,多屬寒證。便秘按寒熱虛實可分為:實熱者,多腹脹滿悶,痛而拒按,苔黃燥裂;實寒者,多腹痛拒按,苔白身冷,為寒邪阻遏陽氣,腑氣不通。泄瀉亦有寒熱虛實之別:濕熱泄瀉,可見暴發泄瀉,大便臭穢,腹痛腸鳴,里急後重,肛門灼熱;寒濕泄瀉,可見瀉如稀水,色淡黃而味腥臭;食滯泄瀉,可見吐瀉交作,吐物酸臭,瀉下臭穢;脾虛泄瀉,可見完谷不化,便稀溏薄,遷延日久;每日黎明前腹痛泄瀉,泄後則安,多為腎陽虛泄瀉,又稱「五更泄」;肛門氣墜,甚則脫肛,多為中氣下陷。
五問飲食六胸腹
問飲食 脾胃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,是氣血生化之源。人體生長發育、維持生命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靠脾胃供給。一旦脾胃功能失常,人體健康、新陳代謝、氣血循環等都會受到嚴重影響。
吃得少、消化不良者,或為脾胃氣虛,或為內傷食滯,或為濕邪困脾;日常容易厭食、胃部脹痛、噯氣、泛酸的人,多為消化不良;喜歡吃熱食或吃完飯後常感覺飽脹者,多是脾胃虛寒;厭食油膩、脅脹嘔惡,可見於肝膽濕熱、橫逆犯胃;消谷善飢者,多為胃火熾盛,伴有多飲多尿者,可見於消渴病;飢不欲食者,常為胃陰不足所致;食入即吐,其勢較猛,多屬胃中實火上逆;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多因脾胃虛寒;吞咽艱澀、胸膈阻塞者,多為噎膈證。
問胸腹 胸即膻中,上連心肺,下通臟腑。與胸腹部相關的疾病很多,「問胸腹」主要辨別臟腑病證,包括胸悶、心悸、脅脹、腹脹等。
胸悶多與心肺等臟器氣機不暢,或寒熱虛實有關;心悸多是由於心或心神發生病變所致;脅脹多是由於肝膽及其經脈發生病變;腹脹多為氣機不暢。
七聾八渴俱當辯
問聽力 中醫常會問患者:「平時有沒有耳鳴、聽力下降等問題?」
中醫典籍記載:「耳雖少陽之經,而實為腎臟之官,又為宗脈之所聚,問之非惟可辨虛實,亦且可知死生。」若患者有聽力略微減退,或聽覺遲鈍等癥狀,稱為重聽;聽力明顯減退,甚至聽覺完全喪失,稱為耳聾;自覺耳內有響聲,稱為耳鳴。耳鳴、耳聾者,有的是由於腎虛引起,也有可能是肝火或肝經濕熱所致,腎虛者多伴有腰膝酸軟、夜尿頻且清長。
問口渴 患者就診時,中醫常會問:「平時喝水情況怎麼樣?是否經常感覺口乾口渴?」
口渴主要是由於體內津液不足,或津液輸布出現障礙所致。中醫認為,「問渴與不渴,可以察里證之寒熱,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。」中醫問診時,會注意患者有無口渴、飲水多少、冷熱喜好及其他癥狀。
口渴,可見於津液已傷、水濕內停;非常渴又喜歡吃冷飲,為熱盛傷津;渴不多飲,或水入即吐,可見於痰飲水濕內停或濕熱內困;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,且伴有多飲多尿的人,多患有消渴病。
九問舊病十問因
問舊病 「以前有類似情況嗎?有家族史嗎?有過敏的藥物嗎?」問舊病是獲得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方式,可以發現疾病的誘因、發病病程及家族史等。
醫生問舊病,也是為了看看患者本次疾病癥狀是否與之前的疾病或家族史相關。如果患者平時身體強壯,患病多屬實證;若身體虛弱者患病,多屬虛證;平時陽虛、畏寒怕冷的人患病,多為寒證;陰虛者患病,多為熱證。
問因 「問因」即醫生通過問診,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,以便辨證施治、科學用藥。
總的來說,病因屬寒,多為寒證,治療多用溫熱類藥物;病因屬熱,多為熱證,治療多用寒涼類藥物。此外,服藥過程中,若患者身體出現不良反應,應及時與醫生溝通,調整用藥。
除常規問診內容外,婦女應加問月經、帶下、妊娠和產育等情況,也應了解小兒出生前後的情況、預防接種情況和是否患過麻疹、水痘等傳染病及傳染病接觸史。
中醫問診內容十分豐富,本文只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隅。若是生活中見到較為複雜的情況,還是建議大家去正規醫院就診。
來源:中國中醫藥報
作者:劉培民 河南省中醫院
編輯:董俊彤
審核:王淑軍 監製:朱蕗鋆
中國中醫
微信號:satcm01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中醫,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
全國產經信息平台聯繫電話:010-65367702,郵箱:[email protected],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
「健康養生」掌握中醫問診《十問歌》,自辨寒熱,看病不愁
【點擊右上角加'關注',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】
本公眾號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,如果您還未關注,請點擊上方藍色「中國中醫」進行關注
「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而知之謂之巧。」中醫講究四診合參、辨證論治,四診就是望聞問切。說到中醫的四診,就不得不提及中醫問診《十問歌》即「一問寒熱二問汗,三問頭身四問便,五問飲食六胸腹,七聾八渴俱當辨,九問舊病十問因,再兼服藥參機變。婦女尤必問經期,遲速閉崩皆可見。再添片語告兒科,天花麻疹全占驗。」。
它很好地總結了中醫問診的要領,提示醫生要通過全面的四診合參,綜合性的進行分析診斷,最後來判定病症。
大眾學習中醫問診《十問歌》,可了解一些中醫問診知識,也會對就醫起到指導作用。
一問寒熱二問汗
問寒熱 寒熱是辨別患者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。
「問寒熱」指詢問患者是否感覺怕冷或發熱。「寒」可分為:遇風覺冷,謂之惡風;自覺怕冷,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緩解,謂之惡寒;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緩解,稱為畏寒。「熱」包括體溫升高,或體溫正常而自覺全身、局部發熱。
中醫又根據寒熱之間的關係進行分類,以此細緻辨別疾病,患者也可根據以下表現看看自己屬於哪種癥狀:惡寒發熱,指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;只感覺冷而不發熱,稱為但寒不熱;只感覺發熱而不怕冷,則為但熱不寒;寒熱往來,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。
問汗 汗能反映人體陰陽和表裡兩方面變化,「問汗」主要診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、時間、多少等。
表證辨汗:表證無汗多為外感風寒;表證有汗為表虛或表熱證。
里證辨汗:汗出不已,動則加重者為自汗,這類人多為陽氣虛損;睡時汗出,醒則汗止者為盜汗,多屬陰虛內熱;身大熱而大汗出,多為里熱熾盛;先惡寒戰慄,繼而全身大汗者為戰汗,多見於急性熱病;汗出身熱、煩躁不安、脈來急促,為邪盛正衰之危候。
局部辨汗:頭部出汗可能是由於陽熱或濕熱;額部出汗,脈微欲絕,為元陽離散,虛陽浮越之危象;半身汗出者,無汗部位多為病側,可因痰濕或風濕阻滯,或營衛不和,或中風偏枯;手足心多汗,多因脾胃濕熱,或陰經鬱熱所致。
三問頭身四問便
問頭身 頭痛有虛實之分。頭部脹痛、刺痛、固定痛等多屬實證;頭部空痛、隱痛多屬虛症。頭暈亦分虛實,實證大多由肝火、痰濕、瘀血所致,虛證多由氣血虧虛或腎虛精虧所致。在出現頭痛、頭暈癥狀時,總會有其他伴隨癥狀,我們可以通過伴隨癥狀區分寒熱虛實。周身、四肢為十二經絡循行之處,氣血之所榮,所以周身、四肢異常也反映了疾病的寒熱虛實。若自覺身體困重乏力,伴見舌苔膩等濕滯之象,這大多是因為水濕泛溢所致;若身重疲乏,多為肢體筋絡失於濡養所致。
問便 「二便為一身之門戶」。大便的排泄與脾胃受納運化、腎陽溫煦、肝的疏泄、肺氣肅降都有密切關係。小便的排出,與腎的氣化、脾的運化、肺的肅降以及三焦通調有關。所以,「二便為一身之門戶,無論內傷外感,皆當察此,以辨寒熱虛實。」
臨床問二便,主要詢問二便次數、便量、性狀、顏色、氣味以及排便時間、排便時的感覺和有無伴隨癥狀,這些方面的變化提示患者的寒熱虛實演化,如果發現異常必須引起重視。若見小便色黃赤而短少者,多屬熱證;尿色白而清長者,多屬寒證。便秘按寒熱虛實可分為:實熱者,多腹脹滿悶,痛而拒按,苔黃燥裂;實寒者,多腹痛拒按,苔白身冷,為寒邪阻遏陽氣,腑氣不通。泄瀉亦有寒熱虛實之別:濕熱泄瀉,可見暴發泄瀉,大便臭穢,腹痛腸鳴,里急後重,肛門灼熱;寒濕泄瀉,可見瀉如稀水,色淡黃而味腥臭;食滯泄瀉,可見吐瀉交作,吐物酸臭,瀉下臭穢;脾虛泄瀉,可見完谷不化,便稀溏薄,遷延日久;每日黎明前腹痛泄瀉,泄後則安,多為腎陽虛泄瀉,又稱「五更泄」;肛門氣墜,甚則脫肛,多為中氣下陷。
五問飲食六胸腹
問飲食 脾胃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,是氣血生化之源。人體生長發育、維持生命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靠脾胃供給。一旦脾胃功能失常,人體健康、新陳代謝、氣血循環等都會受到嚴重影響。
吃得少、消化不良者,或為脾胃氣虛,或為內傷食滯,或為濕邪困脾;日常容易厭食、胃部脹痛、噯氣、泛酸的人,多為消化不良;喜歡吃熱食或吃完飯後常感覺飽脹者,多是脾胃虛寒;厭食油膩、脅脹嘔惡,可見於肝膽濕熱、橫逆犯胃;消谷善飢者,多為胃火熾盛,伴有多飲多尿者,可見於消渴病;飢不欲食者,常為胃陰不足所致;食入即吐,其勢較猛,多屬胃中實火上逆;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多因脾胃虛寒;吞咽艱澀、胸膈阻塞者,多為噎膈證。
問胸腹 胸即膻中,上連心肺,下通臟腑。與胸腹部相關的疾病很多,「問胸腹」主要辨別臟腑病證,包括胸悶、心悸、脅脹、腹脹等。
胸悶多與心肺等臟器氣機不暢,或寒熱虛實有關;心悸多是由於心或心神發生病變所致;脅脹多是由於肝膽及其經脈發生病變;腹脹多為氣機不暢。
七聾八渴俱當辯
問聽力 中醫常會問患者:「平時有沒有耳鳴、聽力下降等問題?」
中醫典籍記載:「耳雖少陽之經,而實為腎臟之官,又為宗脈之所聚,問之非惟可辨虛實,亦且可知死生。」若患者有聽力略微減退,或聽覺遲鈍等癥狀,稱為重聽;聽力明顯減退,甚至聽覺完全喪失,稱為耳聾;自覺耳內有響聲,稱為耳鳴。耳鳴、耳聾者,有的是由於腎虛引起,也有可能是肝火或肝經濕熱所致,腎虛者多伴有腰膝酸軟、夜尿頻且清長。
問口渴 患者就診時,中醫常會問:「平時喝水情況怎麼樣?是否經常感覺口乾口渴?」
口渴主要是由於體內津液不足,或津液輸布出現障礙所致。中醫認為,「問渴與不渴,可以察里證之寒熱,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。」中醫問診時,會注意患者有無口渴、飲水多少、冷熱喜好及其他癥狀。
口渴,可見於津液已傷、水濕內停;非常渴又喜歡吃冷飲,為熱盛傷津;渴不多飲,或水入即吐,可見於痰飲水濕內停或濕熱內困;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,且伴有多飲多尿的人,多患有消渴病。
九問舊病十問因
問舊病 「以前有類似情況嗎?有家族史嗎?有過敏的藥物嗎?」問舊病是獲得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方式,可以發現疾病的誘因、發病病程及家族史等。
醫生問舊病,也是為了看看患者本次疾病癥狀是否與之前的疾病或家族史相關。如果患者平時身體強壯,患病多屬實證;若身體虛弱者患病,多屬虛證;平時陽虛、畏寒怕冷的人患病,多為寒證;陰虛者患病,多為熱證。
問因 「問因」即醫生通過問診,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,以便辨證施治、科學用藥。
總的來說,病因屬寒,多為寒證,治療多用溫熱類藥物;病因屬熱,多為熱證,治療多用寒涼類藥物。此外,服藥過程中,若患者身體出現不良反應,應及時與醫生溝通,調整用藥。
除常規問診內容外,婦女應加問月經、帶下、妊娠和產育等情況,也應了解小兒出生前後的情況、預防接種情況和是否患過麻疹、水痘等傳染病及傳染病接觸史。
中醫問診內容十分豐富,本文只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隅。若是生活中見到較為複雜的情況,還是建議大家去正規醫院就診。
來源:中國中醫藥報
作者:劉培民 河南省中醫院
編輯:董俊彤
審核:王淑軍 監製:朱蕗鋆
中國中醫
微信號:satcm01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中醫,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
全國產經信息平台聯繫電話:010-65367702,郵箱:[email protected],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